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生育率下降与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超越国别与地区,开始成为全球现象。预计全球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7%迅速提升至2050年的16%、2100年的22%,全球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
早期积极老龄化理论与“避难所”式养老社区
“成功老龄化”是“积极老龄化”的初始阶段,是老龄化价值观由消极转向积极的重要标记。“成功老龄化”聚焦于老年人的个体层面需求,总结并提出了老龄化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身体健康核心指标,同时强调老年人应当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早期的老年社区主要以避难所机构的形式存在。随着“成功老龄化”对老年人健康的逐步重视以及医疗专业化程度的显著提升,对老年人进行疾病救治与生活护理相结合的机构化护理模式出现。
“成功老龄化”本质上还是将老年人视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负担”和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因而受到学术界与公共部门的批判。与之相伴随的避难所式养老社区存在典型机构化设施特征,其内部功能空间存在集中化特点,老年人的起居、作息等日常活动也被进行集中化管理和规训,个体差异性和隐私需求则较少被强调。
积极老龄化1.0与聚居式养老社区
积极老龄化1.0时期的理念演变与实践进程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交织发展,主要呈现如下3个特点:
- 聚居式养老社区的出现
新自由主义思潮带来老年人社会身份的转变,他们逐渐被视为消费对象,银发经济在欧美国家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主动选择跟亲人或孩子一起居住生活,养老院等一系列机构化的养老机构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环境,疗养产业迅猛发展,老龄友好型社区普遍以聚居式养老社区的形式出现。
- 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生活之间的适配性
聚居式养老可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舒适、宜居且专门化的生活环境,是当时老年人的主流选择,成为后来老龄友好社区的早期雏形。以太阳城为代表的养老社区模式是当时全美最好最典型的老年社区,是这一阶段老龄友好社区的典型代表。同时期的部分亚洲国家也开始了老龄友好型社区的实践探索,如新加坡推出的乐龄公寓。
- 老龄友好型社区对进一步“去机构化”的倡导
这一阶段的老龄友好型社区研究多聚焦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生活之间的相关性。以Laws为代表的老年学学者认为当下的老龄友好型社区仍在空间组织和管理模式上存在对老年人日常活动的监控和作息行为、身份认同的规训,应当进一步“去机构化”。此外,聚居式养老社区大多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造成了老年群体内部的不平等。部分学者指出当时的老龄友好型社区一般集中在特定的城市区域,造成乡村老年群体进一步的空间隔离和身份破碎化现象。
积极老龄化2.0与在地化养老社区
2002年,WHO出版《积极老龄化:从论证到行动》研究报告,提出“积极老龄化”是指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过程中,为其健康、参与、安全提供最有利的机会,分别从健康、参与、保障3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将老年人视为步入人生新阶段的社会群体,更加强调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创造和身份认同。
积极老龄化2.0时期的实践探索有了突破性进展,理论研究成果显著增多,老龄友好型社区的实践总体呈现出空间组织在地化、多学科交叉研究,跨部门合作特点。
- 空间组织在地化
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与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在地化养老,即在老年人原本的家和社区中养老以维持和延续原有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已逐渐替代老年护理中心、聚居式养老社区等成为老年人的主流选择。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始支持老年人生活在社区,认为在地养老社区兼备经济与社会价值。欧美与部分亚洲国家的养老理念经历了从机构型、聚居式养老社区向在地化的老龄友好型社区转移。
- 多学科交叉研究创新
欧美国家主导的老龄友好型社区研究覆盖了环境流行病学、老年学、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
环境流行病学与老年学聚焦于老年人与物质-社会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认为老年人晚年的健康与物质空间环境紧密相关。城市规划领域的相关研究发现社区具有物质空间与社会环境双重维度,而居住在原社区的老年人需与社区中的其他群体和谐共存。
城市规划设计关注社区内的空间营造,进而通过老龄友好的规划政策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协调与其他年龄群体的差异化需求。2005年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强调公众参与对老年生活幸福感的影响,提倡在空间环境中将物质与社会层面的服务设施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更适宜的居住环境。
赋予积极老龄化新内涵的老龄友好型社区规划认为老年人不仅仅是被动受益于社区,还可以在社区中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
- 跨部门合作建设
在积极老龄化及世界各国实践发展的推动下,老龄友好型社区的建设目标逐步向注重物质空间与社会环境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共赢转变。这一转变鼓励跨部门合作,并在社区管理上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区建设运营模式。
除政府部门之外,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及其他形式的民间组织也参与制定老龄友好型社区的行动方案,共同将老龄友好型社区的议程纳入不同部门、不同政策和不同行动主体的视线范围。
结论
与积极老龄化理论演进相伴随的是国际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批判。
在社会转变过程中,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也经历了由受到普遍歧视的受抚养者逐渐转变为具有潜在经济价值创造力的生产者,再到具有潜在消费能力的能动消费者,最终转变为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价值实现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者。
与积极老龄化理论发展伴随的是有关老龄友好型社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演变。积极老龄化理念为老龄友好型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中国的积极老龄化研究实践充分吸收了国际相关研究理论与实证案例的优势,较早明确了在地化养老的行动方针,近年来逐步向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参与能力转变,老龄友好型社区的规划设计实践也逐步向社区物质、社会环境对老年人身心、社会参与的联合支持转变。